(中国这十年)从“花果之乡”到“工业大市”
福建漳州10月20日电 题:从“花果之乡”到“工业大市”:两岸合作加速漳州华丽转变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花果之乡”实现向“工业大市”的华丽转变,这成为过去十年间福建重点侨乡和台胞祖地漳州市加快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来自漳州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十年来,漳州市GDP从2012年的2018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021年的5025亿元,连跨三千亿元、四千亿元、五千亿元大关,跻身中国城市GDP50强;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680.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953.2亿元,翻了一倍多。
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区的漳州,素有水果之乡、花卉之都等美誉,是福建的农业大市。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漳州农业总产值2021年达992亿元,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尤为突出的是,漳州先行先试,率先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实施漳台农业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据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漳州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306个,合同台资21.03亿美元,均占福建省总数的45%以上;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900多种、新技术近1000项,推广面积100多万亩。
看重漳州农业产业的优势和中国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许多台商纷纷进军漳州食品加工业,助力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台旺食品就是漳州一家专门做南美白对虾出口贸易的闽台合资企业。多年前,面对当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滞销危机,该企业另辟蹊径,将南美白对虾加工成一系列休闲食品,并创立“虾老大”品牌。
“漳州有很多白对虾,把它们加工成海味零食,可拓展儿童食品市场,带动虾农增加收入。”追随父辈“登陆”的“95后”谢旻珊说,在企业转型升级之时,“台商二代”加盟接力,优势互补,让两岸食品行业合作发展更进一步。
十年来,漳州食品加工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位居福建省第一,跻身中国食品工业大市前列。漳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称,食品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
在两岸合作驱动下,漳州石化产业也集聚发展。十年间,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已由昔日的小渔村,跃升为中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大陆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和福建省石化产业“两基地一专区”重点建设区域,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内,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投资额逾340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去年8月投产以来持续稳产,已首次实现对台销售乙烯单体,首次通过物料管道实现丁二烯产品直供园区下游企业。日前,总投资730多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签订投资协议,力争年底核准开工。
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总裁张西国认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发挥大陆石油石化技术、人才及管理优势和台湾石化中下游加工优势,推动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内有投产、在建、签约、重点在谈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超33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4200多亿元,其中包括多个台资项目。
不只是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漳州的特殊钢铁、精密机械等产业集群也在龙头台企的引领下加速形成。(完)
版权保护: 本文由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sjbdao.com/news/tokenxz/1311.html